朱自清的《春》原文

更新时间:

(1)朱自清的《春》原文

  1、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
  2、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,欣欣然张开了眼。山朗润起来了,水涨起来了,太阳的脸红起来了。

  3、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,嫩嫩的,绿绿的。园子里,田野里,瞧去,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。坐着,躺着,打两个滚,踢几脚球,赛几趟跑,捉几回迷藏。风轻悄悄的,草软绵绵的。

  4、桃树,杏树,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,都开满了花赶趟儿。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白的像雪。花里带着甜味;闭了眼,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,杏儿,梨儿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,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。野花遍地是:杂样儿,有名字的,没名字的,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,还眨呀眨的。

  5、“吹面不寒杨柳风”,不错的,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,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,混着青草味儿,还有各种花的香,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。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,高兴起来了,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,唱出婉转的曲子,跟清风流水应和着。牛背上牧童的短笛,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。

  6、雨是最寻常的,一下就是三两天。可别恼。看,像牛毛,像花针,像细丝,密密地斜织着,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。树叶却绿得发亮,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。傍晚时候,上灯了,一点点黄晕的光,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。在乡下,小路上,石桥边,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,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,披着蓑戴着笠。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,在雨里静默着。

  7、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,地上的孩子也多了。城里乡下,家家户户,老老小小,也赶趟似的,一个个都出来了。舒活舒活筋骨,抖擞抖擞精神,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。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刚起头儿,有的是功夫,有的是希望。

  8、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,从头到脚都是新的,它生长着。

  9、春天像小姑娘,花枝招展的,笑着走着。

  10、春天像健壮的青年,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,领着我们向前去。

(2)有关朱自清的故事

  1、嗜书如命朱自清:朱自清一生清贫,却最爱买书、读书。在扬州老家上中学的时候,父亲每月给的一元零用钱几乎都用来买书看了。清华大学毕业那年,他到琉璃厂华洋书庄买书,一眼看中了十四元的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,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水獭领大氅(就是《背影》里父亲细心给他铺好座位的那一件紫毛大衣)去当铺里当了十四元钱。想着将来赎出来,竟再也没能赎出来。

  2、朱自清的清贫:朱自清一生清贫,《背影》里已经知道上大学时,父亲亏空公款,被迫辞职,祖母去世,兄弟姊妹多,家庭境况很是凄凉。在动荡的年代里,他一边参加社会活动,一边下苦功夫刻苦读书,用三年的时间修完了四年的大学课程,想帮助父亲养家。大学毕业的时候,他已经有了妻儿,他的工资交由父亲管理。毕业后的五六年间,他们又生育了3个子女,生活很是艰难。朱自清去清华任教时,考虑再三,只能带两个孩子去北京,使他十分难过。阿九10岁,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,十分懂事。朱自清一大早便领着他到母亲和转儿住着的亲戚家去,武钟谦嘱咐要为孩子买点吃的东西。他们走到四马路一家茶食铺里,阿九说要熏鱼,他给买了,又给转儿买了饼干。乘车到海宁路,下车时看到阿九可怜的样子,心中很难受,他知道孩子心里有委屈,曾偷偷地和妈妈说:“我知道爸爸欢喜小妹,不带我上北京去”。其实,这是冤枉的。在亲戚家呆了一忽儿,临别时,阿九说:“暑假一定要来接我啊!”转儿还小,不懂事,只对父亲望望,没说什么。唉,“只为家贫成聚散”,朱自清蓦地想起这一句不知谁写的诗,心中有点凄然,他回头看了孩子们一眼,硬着头皮走了。

(3)朱自清的散文有哪些

  1、1924年:诗和散文《集》

  辑录朱自清的经典作品,包括诗文集《踪迹》,散文集《背影》、《你我》、《欧游杂记》、《伦敦杂记》。其语言新而不失自然,作品富有真挚清幽的情态。

  2、1928年:散文《背影》

  《背影》是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。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,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,照料他上车,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。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,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。作者用朴素的文字,把父亲对儿女的爱,表达得深刻细腻,真挚感动,从平凡的事件中,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。

  3、1930年:散文《春》

  《春》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,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。 在该篇“贮满诗意”的“春的赞歌”中,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、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,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。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,始终在寻觅着、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——梦的世界,用以安放他“颇不宁静”的拳拳之心,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,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“独善其身”并成就他的治学。《春》描写、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,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