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有哪些

更新时间:

(一)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有哪些

  1、负荆请罪

  廉颇闻之,肉袒负荆,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 战国时期,廉颇和蔺相如一起在赵国当官。蔺相如比廉颇的功劳大,所以官位也在廉颇之上。廉颇不服气,数次侮辱蔺相如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,不与廉颇计较。后来廉颇感到惭愧,于是光着上身,背上背着荆条,去向蔺相如请罪。后来用“负荆请罪”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,请求责罚。

  2、鸿鹄之志

  陈涉叹息曰:“嗟乎!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——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
  秦朝末年,有个叫陈涉的人。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,以被人雇佣耕田赚钱。一天,他在休息时,对当下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想越是气愤,就对一旁一起做工的人说:如果有一天我变得有钱了,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。同伴听了他的话,都笑他白日作梦。他不禁叹息说:唉,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!后来用“鸿鹄之志”比喻胸怀远大志向。

  3、毛遂自荐

  门下有毛遂者,前自赞于平原君。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 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。秦攻打赵国,平原君到楚国寻求帮助,毛遂便主动要求跟着一起前去。到了楚国,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也没有得出结果。这时毛遂挺身而出,与楚王讲述了利害关系,楚王立马答应派兵去救赵国。后来用“毛遂自荐”比喻自告奋勇,自己推荐自己。

  4、破釜沉舟

 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,皆沉船,破釜甑,烧庐舍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 项羽带领全军渡过河后,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:把所有的船都沉入河底,砸破做饭的的锅,烧掉宿营,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粮食,以此表示决心死战,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。后来用“破釜沉舟”比喻下定决心,不顾一切地干到底。

  5、韦编三绝

  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。——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

  孔子晚年喜好研究《周易》。孔子反复阅读《周易》,看的多了而导致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。后来用“韦编三绝”比喻读书勤奋,学习刻苦。

  6、卧薪尝胆

  越王勾践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——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

  越王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,才被吴王释放回国。他一心想要报仇。为了激励自己,他在晚上睡觉时不用被褥,直接躺在柴铺上,警示自己国耻末报,不能贪图舒服;在房里挂着一个苦胆,睡觉前拿到嘴里尝一尝,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俘的痛苦和耻辱。后来用“卧薪尝胆”表示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刻苦自励,激励自己奋发图强。

  7、一言九鼎

  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  毛先生一到楚国,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。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,强过百万雄师。后来用”一言九鼎”比喻说话力量大,能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
  8、一字千金

  布咸阳市门,悬千金其上,延诸侯游士宾客,有能增损一字者,予千金。——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

  吕不韦让他的门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,撰写了有二十多万字册子。吕不韦觉得其中详细记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,称为《吕氏春秋》。让人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,请各国的游士宾客,若有人能增删一字,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。后来用“一字千金”称赞文辞精妙,不可更改。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。

  9、约法三章

  与父老约,法三章耳: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。——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
  父老乡亲们苦于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很久,但是偷偷议论的要被处以死刑。先入关的人就称王,现在和父老乡亲们约定,法律只有三条:杀人的判处死刑,伤人的要坐牢。剩下的法律全部取消,所有官宦和平民都能一样生活。后来用“约法三章”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,以资遵守。

  10、纸上谈兵

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当。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奢其故,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即已;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!”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,对于如何用兵打仗有自己的一番见解,认为没有人能够比他还要厉害。曾经与父亲赵奢谈论战事,赵奢无法难倒他,但是父亲就是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。母亲问赵奢原因,赵奢说:“事关生死的事情,赵括把它说得太简单。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,如果让他担任将军,那么毁掉赵国的一定是赵括。”后来用“纸上谈兵”比喻空谈理论,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。

(二)史记是一部什么体的史书

  1、《史记》,二十四史之一,最初称为《太史公书》或《太史公记》、《太史记》,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,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。

  2、《史记》被列为“二十四史”之首,与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合称“前四史”,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“正史”所传承。《史记》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,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”,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刘向等人认为此书“善序事理,辩而不华,质而不俚”。

  3、纪传体,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,以为人物立传记(皇帝的传记称“纪”,一般人的称“传”,特殊情形的人物称“载记”,记载制度、风俗、经济等称“志”,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“表”)的方式记叙史实。

(三)史记因何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

  1、《史记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;与之前的史书相比,脱离了经学;《史记》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2、在《史记》之前的史书都是按照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上的重要事件,可是在《史记》这部史书之后,都以它为范本,按照纪传体的方式来编纂,可以说与以往的史书编纂方式有了很大的区别,自此之后,关于史书的编写就发生了变化,官方的正史都按照《史记》的方式来记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。

  3、我国早期的史书是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,而儒家的六经中就包含了这两本史书,这就说明在那个时期,史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别,而是包含在经学之中。可是在《史记》出现之后,这种分类的方式就发生了变化,史学不再与经学一体,而是自成一门,再加上《史记》之后,编纂史书的人越来越多,所以史学这一门发展快速。

  4、《史记》做出的贡献中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谨,并且实事求是,真正做到了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性,不含有主观臆断,这为之后的正史记录确定了正确的书写规范。正因为这样的规定,使得后世的史书内容的准确性非常高,为后世对历史上的事件、人物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。

(四)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常识

  1、《史记》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。《史记》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,与后来的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合称“前四史”。《史记》最初没有固定书名,或称“太史公书”,或称“太史公记”,也“太史公”。

  2、史记”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,从三国时期开始,“史记”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“太史公书”的专称。 《史记》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,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,共3000多年的历史。全书包括十二本纪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传、十表、八书,共一十篇,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。作者司马迁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,使《史记》成为中国第一部,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。